Saturday, August 17, 2019

亞洲假新聞之亂


每當朋友得知我今年暑假在泰國進行假新聞及仇恨言論研究並協助非政府組織舉辦一場假新聞對東南亞選舉影響的區域性研討會,總是充滿好奇,除卻關心成分外,我想很大一部分也是因為假新聞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自以為知識廉價、對自己獲得資訊渠道充滿信心的現代人而言,是最諷刺且赤裸的挑釁。

假新聞長期被拿來當作加深社會分化、擴大種族衝突、鞏固宗教勢力、操弄選舉及引發社會恐慌及暴力的工具。除了深受外國假資訊所擾的台灣,在亞洲,今年四月印尼舉行總統大選期間,社群媒體充斥針對競選連任的現任總統Joko Widodo不實指控,在孟加拉、緬甸及斯里蘭卡等地,針對少數族群散布之假新聞及仇恨言論激起無數次佛教徒及穆斯林間之宗教及種族衝突,在菲律賓,有關反毒、緝毒之各式傳聞充斥2016總統大選及今年之期中選舉,更有學者指控杜特蒂總統即是菲國最主要之假新聞來源。假新聞可謂普世存在的現象,且假新聞的製造者深黯因時因地制宜之道,懂得以符合各地需求的方法,深入影響人心。

在社群網絡活躍的現在,假新聞的製造及傳播更加如虎添翼。用戶生成內容 (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 的新媒體型態有效提升了資訊的生產及傳遞,而非內容之正確性。社群媒體帳號的匿名性、線上資訊傳播的高效率及網路多對多傳播的特性使社群媒體成為假新聞的重要發源地。社群媒體的個人化演算法導致用戶不斷接收符合他們既有價值觀的資訊,強化所謂的同溫層 (echo chamber) 效應,再再加深了用戶的偏見。
免費易用的社群平台導致幾乎所有人都可能成為網路假消息的受害者。在菲律賓,即便沒有購買行動網路數據的用戶也可以免費使用簡易版的Facebook,雖然不能點擊圖片及部分內文,但可瀏覽標題,此亦導致資訊傳播更加扭曲。緬甸、斯里蘭卡等國家政府試圖以暫時性封鎖社群網站的方式阻止網路假消息的傳播,但這些措施往往成效不彰且有妨礙言論自由之虞。此外,因封閉社群媒體導致缺乏公共討論平台、資訊封閉的結果反而更加深了假新聞的危害。

如何解決?
現階段各界對於如何解決假新聞氾濫問題仍無共識,但常見的做法包括立法、事實查核及提升媒體素養。

立法: 立法防範假新聞最有名的莫過於 德國的《社交網路強制法》,該法要求社群網站於使用者通報後24小時內移除仇恨言論。在亞洲,新加坡今年五月通過的假新聞法案賦予政府移除網路假新聞內容之權力,泰國及孟加拉等國也通過了網路安全法,提升政府對網路內容之管理能力,但假新聞立法亟具爭議,部分人士擔憂假新聞法案淪為威權統治政府肅清異己之工具並導致媒體自我審查狀況更加惡化,法案對於假新聞定義不清亦使得政府成為假新聞的裁量者。

事實查核: 各國公民團體及私人企業都積極進行事實查核及內容審核,一些媒體也建立起自家的事實查核單位來確保新聞的可靠性,如法國的世界報。在台灣,LINE公司也與行政院澄清專區及事實查核組織真的假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MyGoPen與蘭姆酒吐司合作,加強傳遞正確資訊。在緬甸,Facebook已經是最重要的網路真、假資訊傳播平台,也成為緬甸極端民族主義者散播反羅興亞人資訊的工具,Facebook2014年僅有一位通曉緬甸文的內容審查員,到目前已有約百位。

然而事實查核也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目前大多數人仍沒有看到資訊需要事實查核的意識。在斯里蘭卡,學者發現事實查核的成效僅侷限在首都可倫坡,而難觸及到更多種族宗教衝突發源之地。網路上假新聞何其多、撰寫一則假新聞何其容易,而事實查核多半仰賴志願者協作付出,和假新聞的產值實在不成比例。私人企業或許可以負擔長期的事實查核和內容審查,但各界不免擔心給予社群媒體平台過高的言論裁決權限。此外,事實查核也可能產生反效果。研究發現人們多半只記得閱覽的內容,卻記不得是在何處獲得資訊,事實查核可能導致民眾重複地閱讀到假新聞,更加信以為真。

媒體素養: 許多機構已意識到假新聞問題的嚴重性,而開始舉辦各式的新聞媒體素養培養活動。台灣也在新課綱中特別加強媒體識讀能力。提升媒體素養或許是對抗假新聞的各種工具中爭議最少的一項。但我認為處理假新聞的議題,最重要的是瞭解假新聞其實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假新聞只是激化宗教、種族、政治衝突的工具,而培養媒體素養並無法解決這些根本存在的社會矛盾。另外,研究也發現人類並不擅長檢測言論的真實性,也很難看出何者為事實論述,何者只是內容農場包裝的謊言。即便有基本事實查核的認知和批判思考能力,民眾多半只是就心中已存疑的論述進行查核,而很難會質疑本身支持的意識形態。


假新聞是現在及未來會持續面臨的問題,短期也不太可能有徹底解決的辦法,要對抗假新聞,需要政府、私人企業、公民團體及學界等所有相關單位合作,才能有完整長期的政策及配套作法。就個人而言,人人可以努力的方向是先意識到自己就是假新聞的吸收者及受害者,也很有可能是導致輿論更加極端的加害者,在吸收、點讚、分享之前,先多多判斷思考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