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6, 2016

菲勞和他們的禮物箱-Balikbayan Box

不可否認地,菲律賓給一般台灣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常常在火車站附近看到的成群菲勞了。
雖然在台灣工作的藍領外籍人士以印尼籍數量最多,但菲律賓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塊。在台的合法菲勞約有12萬人,而菲律賓人秉持著英語優勢,約有1千萬人在北美、歐洲、中東及東北亞等地打拼,相當於每10個菲律賓人,就有1個在海外工作,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個姊姊妹妹哥哥弟弟在國外,而這些人匯回的美金,更是菲國外匯存底的主要來源。[額外一提,為了管理這個國家十分之一的人口兼金主,菲律賓政府還專門成立了海外就業管理局(Philippine Overseas Employment Administration, POEA),處理海外菲勞的產業規範、協助就業及勞工保護等事宜。]
那當這些為了家人在海外打拼的姊姊妹妹哥哥弟弟想給家裡的親人寄送禮物時,該怎麼做呢?這時候就要介紹菲菲的禮物箱-Balikbayan Box了!
為了方便菲勞將想送給親人的禮物以可接受的價錢運回菲律賓,1980年代起漸漸有一些海運公司看到了商機、開發了Balikbayan Box,這些箱子都是定型化規格,概念有點像台灣郵局的包裹專用紙箱,菲勞可以在裡面盡情地塞滿所有他們想給親人的各種東西,無奇不有,因為菲律賓是海島國家、內海內陸運費昂貴,從一些偏僻的小島要到馬尼拉,可能都要花上好幾天「跳島」、換船換車等等,所以許多生活物資品質可能沒有國外好,也可能短缺或者比海外來得更貴,所以如果看到菲勞寄一大串舒潔衛生紙回家也請不用大驚小怪(好啦,我承認自己也有帶衛生紙)
 根據菲律賓法令,Balikbayan Box享有免稅優惠,原本的免稅額度500美金也在菲勞多年爭取下,2016年成功修法提高為15萬披索(3,000美金),每人每年可有上限3箱之額度。根據菲國海關估計,每周大概都會收到1,500個裝滿balikbayan箱子的貨櫃,相當於每年18萬個貨櫃、720萬個禮物箱。[雖然數字很驚人,但如前所述,菲國約有1千萬海外勞工,平均下來每年每人寄回國的箱子不足1個,個人認為比較可能的原因是可能時有兩三個菲勞一起合寄的緣故]
雖然Balikbayan Box便宜又方便,但也有令菲勞詬病的問題:菲國海關會逐箱開箱檢查。雖然本意可能是防止不肖份子走私運毒,但實際執行開箱檢查往往拖延送貨時間甚久,且更糟糕的是,據說常有海關看到箱子裡的東西就順便摸走的情形發生,時有菲勞抱怨家人收到的禮物箱面目全非。還好在菲勞長期的抗議之下,2015年當時菲律賓艾奎諾總統下令,未來只有在X光機掃描發現異常可疑的情況下,海關才可在海外勞工福利局(OWWA)人員陪同下拆箱檢查。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顯示海外菲勞是菲國政府多麼重視、討好且不敢得罪的一群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菲勞賺得辛苦錢不想拿來買禮物送回家,那這些錢又是怎麼樣送回菲律賓的呢?
在菲律賓,多數的人是沒有銀行帳戶的,所以什麼銀行跨國電匯之類的,可能並沒有你我想的那麼方便簡單---但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擁有強大通路的balikbayan box貨運公司通常還會兼做寄送現金的服務,從銀行現金卡、到特定提款點提取現金,甚至是送「錢」到家,只要付點服務費,貨運公司都能替客戶達成,某種程度上,似乎比去銀行匯錢還要方便,跟美金旅行支票比起來更是天差地別(當初外派來菲時我傻傻換了美金旅支,手續費高就算了,居然要過45天才能匯入戶頭,完全沒有任何方便性可言)

最後,身為外派在菲律賓工作的台勞,其實我也得好好感謝寄送Balikbayan Box的貨運公司提供低廉又方便的服務,相較於外派其他國家的同事可能要費心和其他人湊貨櫃搬家,我們可以搭菲勞便車,時不時寄一些家鄉土產來菲,簡直就是台勞和我的土產箱了。

Friday, July 8, 2016

與核能發電失之交臂的菲律賓

對於考慮來菲律賓的投資者而言,菲律賓的高電價,可能比南部阿布薩耶夫(Abu Sayyaf)恐怖組織的綁架、恐怖攻擊來得更惡名昭彰。菲律賓的電價在整個亞洲、甚至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高的,菲國沒有統一的電力公司,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許經銷商、費率也都不同,但以大馬尼拉地區的Meralco電力公司電費為例,根據馬尼拉時報2014年的報導,Meralco提供的電費可是全球第5高!
為什麼菲律賓的電費會這麼高呢?一般可以看到的說法無非是貪汙、特許經營、缺乏政府補貼等等。但無論如何,菲菲缺電是不爭的事實,也是電價高昂最終的癥結點。菲律賓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菲國火山林立,地熱發電技術全球領先)等等,也同使倚賴石化原料為基礎的煤炭發電。但我想分享的,是一個「曾經、也許、差一點」,菲律賓就要有一座舒緩電力不足的核能發電廠的故事。
每個國家或多或少都曾推動過一些悔不當初的政策,或許對菲律賓政府而言,曾經做過最懊悔的投資,就是花了大把的鈔票建了一座核能發電廠,卻從來也沒辦法啟用;不只無法改善菲國居高不下的電價,只要電廠存在一天,每年都還得花一大筆維護費,簡直就是「永續經營」概念的負面實踐。
簡言之,這座電廠的命運可說是台灣核四廠的進階版。讓我們快速從頭說起:菲律賓前總統馬可仕有感於1973年石油危機,宣布在馬尼拉西方100公里的巴達安(Bataan)半島興建核電廠。電廠於1976年動工,由美商Westinghouse承包,為壓水反應爐式核電廠,預計發電量為621MW
然而就在工程如火如荼進行時,1979年美國三哩島爆發核電廠事故,這座命運多舛的電廠因此也就暫停施工並且進行安全檢視,結果據說竟然發現高達4000處缺失!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該電廠周遭為地震帶,且9公里處尚有休眠火山Mt. Natib。然而,因為投資規模龐大,而菲國又處在戒嚴時期,使得菲國政府並無足夠的力量停止施工。至1984年,該電廠趨近完工,建設成本高達23億美金(我不清楚建造一座核電廠的合理成本是多少,但Bataan電廠的建造年代和我國核一廠差不多,發電量是核一廠1/2、造價卻是2倍左右,其中牽涉的政治利益糾葛就不是我能知道的了)
1986年初,菲國政變、馬可仕總統下台,新上任的總統柯拉蓉考量同年4月車諾比核災、巴達安居民的抗議與國內的反核聲浪,斷然拒絕啟用,同時在美國法庭控告承包商西屋公司賄賂與高估費用。然而,敗訴的結果使得該工程成為菲國最大的外債負擔,此債務直到2007年才清償完畢。之後歷任的政府曾想要將該電廠轉為火力,但是成本評估卻高於興建全新的火力電廠。該電廠儘管沒有運轉,每年仍須耗費約5千萬披索(1百多萬美元)管理維護。
目前電廠依法由菲國國營企業國家能源公司(National Power Corporation)負責管理維護,自2008年起,該廠開放民眾參觀,成為菲國政府核能教育及宣導的地點,由NPC之維護小組進行導覽,除介紹核能知識及電廠歷史外,也參觀主要電廠結構如中控室、反應爐及蒸汽製造器。
每天看著這座如無底洞般的電廠,菲國政府也是心有不甘,時不時會有是不是要重啟這座核電廠的討論。2008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評估:菲國能源政策不明、缺乏有關重啟電廠之系統性可行性評估、核電廠設備老化、核電廠設備是否仍可使用具高度不確定性等。於是2009年菲國政府下定決心,委請韓國電力公社(KEPCO)進行重啟電廠之評估,結果顯示重啟電廠需4年時間並需花費10億美元(那不就乾脆重新蓋一座比較快?)。再後來,發生了2011年福島核災,重啟核電廠的討論又漸漸消下去。
寫了這麼多,其實結論就是菲律賓缺電的問題仍然一直沒有解決,高昂的電價也使本就沒有餘裕的民眾生活更雪上加霜。或許是為了讓預算不足的用戶也可以放心用電,2015Meralco電力公司 推出了一個很新穎的服務模式:電力預付卡(kload),和手機預付卡一樣,簡單來說就是有多少錢(先儲值)、用多少電(後消費)的消費模式,查了一些網路上的相關新聞,菲國使用kload的人口目前大約也有快一萬戶,或許未來台灣全面非核家園之後,台電公司也可以推出類似的服務,免得民眾繳不出高昂的電費?

最後我一定要政治正確地說,我不是在討論擁核或是廢核的問題,這種爭議性問題不可否認一定是各有利弊,全民做了什麼決定就應該全民承擔(這才是民主的意義),我只是分享菲律賓的經驗而已。
圖示:菲菲電費單超級複雜,我常在想一般民眾真的想知道這麼詳細嗎?可以不花這些油墨錢然後少算我1毛電錢嗎?

Friday, July 1, 2016

「及時行樂」是菲式生活哲學


在來菲律賓之前聽說菲菲消費能力強,我都是持懷疑的態度,畢竟菲律賓目前還是人均所得不到3千美金的國家,哪裡來那麼多錢消費?但來了之後才發現,前輩所言誠不欺我矣。馬尼拉大都會shopping mall林立,生意也比台灣冷颼颼的百貨公司好得多,許多人周末假日一整天都待在mall裡面,除了吹冷氣,其實提袋率也不低。

從熱衷買保險、儲蓄、沒有偷藏金條就沒有安全感的台灣人角度來看,往往難以理解菲律賓人普遍低薪卻敢於消費、沒有儲蓄卻勇於賒帳和分期付款的生活習慣。菲律賓的工資普遍是雙周或半月發薪,聽說原因是發月薪的話,樂天的菲律賓人很可能早早就把薪水花光光、急著再跟公司借錢了。我想這個說法也是頗有根據的,首先菲律賓的shopping mall、網拍、銀行都時興所謂的發薪日特價(Payday Sale),強烈鼓勵大家一拿到薪水就趕快花光光;再者,曾聽聞台商朋友說,菲人習慣賒帳度日,每逢發薪日,工廠門口總會充斥著等待收款的「債主」,員工領完薪水很可能又馬上繳了大半出去,只能引頸期盼下次發薪。在這樣的情況下,似乎發薪頻率越高,越符合民意需求。

再介紹另一個菲律賓特色的消費習慣:無論是在大賣場或是雜貨店(sari sari store),舉凡生活日常用品如沐浴乳、洗髮乳到即溶式咖啡、零食,都常見以小包裝(試用包)、單包裝零售的方式上架,這麼說可能有點籠統難以想像,但菲律賓人很可能一次購買20小包的洗髮乳或是30小包的即溶咖啡,一長條的即溶咖啡包彷彿來到湯姆熊遊戲場拿到一長串的兌換卷或是看醫生拿到3天份12包的藥袋似的,結帳櫃台的工作人員還得一包一包的數。我第一次在大賣場看到這種結帳方式的時候十分老土地嚇了一跳,以為這裡人怎麼這麼熱愛旅遊、凡事都買旅行包,原來許多人是因為預算有限,只能購買小包裝,有錢的時候就買,沒錢的時候就再說。即便在大城市的超市中,這種購物方式仍相當普遍,也可能是菲律賓人根深柢固的購物觀念了。

如此「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模式,也造就了菲律賓與台灣金融界截然不同的處境。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在菲律賓擁有銀行帳戶的人口比例竟不到3成,遠低於全球平均(6成左右),根據我不負責任地猜測,有儲蓄習慣的3成人口,很大的比例應該也是歸功於華僑。為何沒有銀行帳戶?追根究柢,很多菲律賓人根本沒有錢可以儲蓄,2015年菲律賓人均所得不到3,000美金,路上卻總是有塞不完的車、shopping mall時時人滿為患、結帳窗口永遠大排長龍,許多人願意分期付款買新款的手機、車子,又怎麼有餘錢放在銀行長灰塵呢?

另一個驚人的數據是有關菲律賓銀行的貸放利率及利息:菲國最大的商業銀行BDO公告的個人貸款年利率高達26%以上,而台灣銀行即便是無擔保消費性貸款最高年利率也不到6%;然而在如此高的貸放利率下,銀行利息卻比台灣還低,小額定存的利息往往僅有0.X%。乍看之下,在菲律賓開銀行根本是獲利率高的令人無法想像的生意,但驚人數據的背後,卻也反映了菲人勇於借貸卻不一定還錢的性格。菲律賓銀行體系不夠健全,也沒有全國性的身分證制度,銀行無法充分掌握客戶的信用紀錄且難以掌握倒債客戶的去向菲律賓銀行面臨的風險,顯然比台灣銀行高得太多。

雖然我一直以一種旁觀者調侃的方式敘述這種「及時行樂」的生活哲學,但如果我不是幸運地擁有一份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如果我是出生在貧民窟從沒機會受教育的人,如果我是辛苦念完大學卻只能領取基本工資的民眾,這種及時行樂的思維一點都不難理解,甚至在台灣越來越流行的小確幸心態,不就是在未來無望之下,普羅大眾尋求慰藉的一種基本方式嗎?幾十年前,菲律賓人均所得還比台灣來得高;幾十年後,台灣也會全面走向這種「及時行樂」的生活哲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