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菲律賓之前聽說菲菲消費能力強,我都是持懷疑的態度,畢竟菲律賓目前還是人均所得不到3千美金的國家,哪裡來那麼多錢消費?但來了之後才發現,前輩所言誠不欺我矣。馬尼拉大都會shopping
mall林立,生意也比台灣冷颼颼的百貨公司好得多,許多人周末假日一整天都待在mall裡面,除了吹冷氣,其實提袋率也不低。
從熱衷買保險、儲蓄、沒有偷藏金條就沒有安全感的台灣人角度來看,往往難以理解菲律賓人普遍低薪卻敢於消費、沒有儲蓄卻勇於賒帳和分期付款的生活習慣。菲律賓的工資普遍是雙周或半月發薪,聽說原因是發月薪的話,樂天的菲律賓人很可能早早就把薪水花光光、急著再跟公司借錢了。我想這個說法也是頗有根據的,首先菲律賓的shopping mall、網拍、銀行都時興所謂的發薪日特價(Payday Sale),強烈鼓勵大家一拿到薪水就趕快花光光;再者,曾聽聞台商朋友說,菲人習慣賒帳度日,每逢發薪日,工廠門口總會充斥著等待收款的「債主」,員工領完薪水很可能又馬上繳了大半出去,只能引頸期盼下次發薪。在這樣的情況下,似乎發薪頻率越高,越符合民意需求。
再介紹另一個菲律賓特色的消費習慣:無論是在大賣場或是雜貨店(sari sari store),舉凡生活日常用品如沐浴乳、洗髮乳到即溶式咖啡、零食,都常見以小包裝(試用包)、單包裝零售的方式上架,這麼說可能有點籠統難以想像,但菲律賓人很可能一次購買20小包的洗髮乳或是30小包的即溶咖啡,一長條的即溶咖啡包彷彿來到湯姆熊遊戲場拿到一長串的兌換卷或是看醫生拿到3天份12包的藥袋似的,結帳櫃台的工作人員還得一包一包的數。我第一次在大賣場看到這種結帳方式的時候十分老土地嚇了一跳,以為這裡人怎麼這麼熱愛旅遊、凡事都買旅行包,原來許多人是因為預算有限,只能購買小包裝,有錢的時候就買,沒錢的時候就再說。即便在大城市的超市中,這種購物方式仍相當普遍,也可能是菲律賓人根深柢固的購物觀念了。
如此「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模式,也造就了菲律賓與台灣金融界截然不同的處境。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在菲律賓擁有銀行帳戶的人口比例竟不到3成,遠低於全球平均(6成左右),根據我不負責任地猜測,有儲蓄習慣的3成人口,很大的比例應該也是歸功於華僑。為何沒有銀行帳戶?追根究柢,很多菲律賓人根本沒有錢可以儲蓄,2015年菲律賓人均所得不到3,000美金,路上卻總是有塞不完的車、shopping mall時時人滿為患、結帳窗口永遠大排長龍,許多人願意分期付款買新款的手機、車子,又怎麼有餘錢放在銀行長灰塵呢?
另一個驚人的數據是有關菲律賓銀行的貸放利率及利息:菲國最大的商業銀行BDO公告的個人貸款年利率高達26%以上,而台灣銀行即便是無擔保消費性貸款最高年利率也不到6%;然而在如此高的貸放利率下,銀行利息卻比台灣還低,小額定存的利息往往僅有0.X%。乍看之下,在菲律賓開銀行根本是獲利率高的令人無法想像的生意,但驚人數據的背後,卻也反映了菲人勇於借貸卻不一定還錢的性格。菲律賓銀行體系不夠健全,也沒有全國性的身分證制度,銀行無法充分掌握客戶的信用紀錄且難以掌握倒債客戶的去向…菲律賓銀行面臨的風險,顯然比台灣銀行高得太多。
雖然我一直以一種旁觀者調侃的方式敘述這種「及時行樂」的生活哲學,但如果我不是幸運地擁有一份可以養活自己的工作,如果我是出生在貧民窟從沒機會受教育的人,如果我是辛苦念完大學卻只能領取基本工資的民眾,這種及時行樂的思維一點都不難理解,甚至在台灣越來越流行的小確幸心態,不就是在未來無望之下,普羅大眾尋求慰藉的一種基本方式嗎?幾十年前,菲律賓人均所得還比台灣來得高;幾十年後,台灣也會全面走向這種「及時行樂」的生活哲學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