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8, 2016

與核能發電失之交臂的菲律賓

對於考慮來菲律賓的投資者而言,菲律賓的高電價,可能比南部阿布薩耶夫(Abu Sayyaf)恐怖組織的綁架、恐怖攻擊來得更惡名昭彰。菲律賓的電價在整個亞洲、甚至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高的,菲國沒有統一的電力公司,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許經銷商、費率也都不同,但以大馬尼拉地區的Meralco電力公司電費為例,根據馬尼拉時報2014年的報導,Meralco提供的電費可是全球第5高!
為什麼菲律賓的電費會這麼高呢?一般可以看到的說法無非是貪汙、特許經營、缺乏政府補貼等等。但無論如何,菲菲缺電是不爭的事實,也是電價高昂最終的癥結點。菲律賓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地熱(菲國火山林立,地熱發電技術全球領先)等等,也同使倚賴石化原料為基礎的煤炭發電。但我想分享的,是一個「曾經、也許、差一點」,菲律賓就要有一座舒緩電力不足的核能發電廠的故事。
每個國家或多或少都曾推動過一些悔不當初的政策,或許對菲律賓政府而言,曾經做過最懊悔的投資,就是花了大把的鈔票建了一座核能發電廠,卻從來也沒辦法啟用;不只無法改善菲國居高不下的電價,只要電廠存在一天,每年都還得花一大筆維護費,簡直就是「永續經營」概念的負面實踐。
簡言之,這座電廠的命運可說是台灣核四廠的進階版。讓我們快速從頭說起:菲律賓前總統馬可仕有感於1973年石油危機,宣布在馬尼拉西方100公里的巴達安(Bataan)半島興建核電廠。電廠於1976年動工,由美商Westinghouse承包,為壓水反應爐式核電廠,預計發電量為621MW
然而就在工程如火如荼進行時,1979年美國三哩島爆發核電廠事故,這座命運多舛的電廠因此也就暫停施工並且進行安全檢視,結果據說竟然發現高達4000處缺失!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該電廠周遭為地震帶,且9公里處尚有休眠火山Mt. Natib。然而,因為投資規模龐大,而菲國又處在戒嚴時期,使得菲國政府並無足夠的力量停止施工。至1984年,該電廠趨近完工,建設成本高達23億美金(我不清楚建造一座核電廠的合理成本是多少,但Bataan電廠的建造年代和我國核一廠差不多,發電量是核一廠1/2、造價卻是2倍左右,其中牽涉的政治利益糾葛就不是我能知道的了)
1986年初,菲國政變、馬可仕總統下台,新上任的總統柯拉蓉考量同年4月車諾比核災、巴達安居民的抗議與國內的反核聲浪,斷然拒絕啟用,同時在美國法庭控告承包商西屋公司賄賂與高估費用。然而,敗訴的結果使得該工程成為菲國最大的外債負擔,此債務直到2007年才清償完畢。之後歷任的政府曾想要將該電廠轉為火力,但是成本評估卻高於興建全新的火力電廠。該電廠儘管沒有運轉,每年仍須耗費約5千萬披索(1百多萬美元)管理維護。
目前電廠依法由菲國國營企業國家能源公司(National Power Corporation)負責管理維護,自2008年起,該廠開放民眾參觀,成為菲國政府核能教育及宣導的地點,由NPC之維護小組進行導覽,除介紹核能知識及電廠歷史外,也參觀主要電廠結構如中控室、反應爐及蒸汽製造器。
每天看著這座如無底洞般的電廠,菲國政府也是心有不甘,時不時會有是不是要重啟這座核電廠的討論。2008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評估:菲國能源政策不明、缺乏有關重啟電廠之系統性可行性評估、核電廠設備老化、核電廠設備是否仍可使用具高度不確定性等。於是2009年菲國政府下定決心,委請韓國電力公社(KEPCO)進行重啟電廠之評估,結果顯示重啟電廠需4年時間並需花費10億美元(那不就乾脆重新蓋一座比較快?)。再後來,發生了2011年福島核災,重啟核電廠的討論又漸漸消下去。
寫了這麼多,其實結論就是菲律賓缺電的問題仍然一直沒有解決,高昂的電價也使本就沒有餘裕的民眾生活更雪上加霜。或許是為了讓預算不足的用戶也可以放心用電,2015Meralco電力公司 推出了一個很新穎的服務模式:電力預付卡(kload),和手機預付卡一樣,簡單來說就是有多少錢(先儲值)、用多少電(後消費)的消費模式,查了一些網路上的相關新聞,菲國使用kload的人口目前大約也有快一萬戶,或許未來台灣全面非核家園之後,台電公司也可以推出類似的服務,免得民眾繳不出高昂的電費?

最後我一定要政治正確地說,我不是在討論擁核或是廢核的問題,這種爭議性問題不可否認一定是各有利弊,全民做了什麼決定就應該全民承擔(這才是民主的意義),我只是分享菲律賓的經驗而已。
圖示:菲菲電費單超級複雜,我常在想一般民眾真的想知道這麼詳細嗎?可以不花這些油墨錢然後少算我1毛電錢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